查看原文
其他

《长江图》中的声音制作——王彧专访

2017-03-15 王彧 LocationSound同期录音网

这是我们第一次从创作的多方面系统的探讨一部好的电影声音作品——在去年,《长江图》的声音制作获得了金马奖最佳音效奖,这其中不乏导演,制片,声音设计师,同期录音师,拟音师们对声音的重视和付出。本次我们将以连载的形式,多位创作者的视角,走到幕后并共同探讨一部好的声音作品是如何缔造出来的,同时我们也特别希望能有更多影视部门的老师可以看到。本期是系列中的第三期,我们请到的是《长江图》的制片人王彧老师。

王老师您以前也是学录音出身的,现在也是非常优秀的制片人,能谈谈您是如何看待电影声音的吗?

我是录音系毕业的,在早年参与过一些电影,比如贾樟柯,王超,李杨导演的作品。其实那个时候剧组的配置不像现在这么高,成员都比较少,大家的关系也都是同学和朋友的关系。大多数都是一个人承担很多职务,基本上什么都干,比如制片,副导演,执行导演,美术什么的。这也为我以后做制片人打下了很多基础。所以我做制片人也不是一下就转变过来的,随着项目越做越多,就慢慢成了制片人。

王彧、贾樟柯

所以我对于声音在电影中作用,它的视角和效果可能别的制片人的理解不太一样。我对于电影声音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我认为中国电影,大部分对于声音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不管是从预算还是周期以及从声画配合还是从导演的角度以及后期制作上大家对声音并不是特别重视。

王超、王彧

对电影声音而言它其实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包括大家在观影的过程中对于声音作用的认知远没有画面的作用来得强烈。声音的创作和声音的作用需要录音师和导演来共同的架构。

 

从我的角度来讲,电影声音是为画面提供延展空间的,它为感官能直接看到的东西做二次升华,好的声音是沉浸式的,是包裹在画面里的感觉,它不需要跳出来让你特别的注意到,除非某些段落可以特别通过声音来表现其气氛。大部分的情况声音其实是为了让观众包裹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让人感到舒服。

王彧、李屏宾

我们知道《长江图》是从12年开始拍摄的,那在同期录音方面遇到过什么困难没有?有的话可以跟我们的读者透露一下


我毕竟没有跟全程的前期,但是我在与录音师讨论的过程中,我们都认为《长江图》前期收声的困难在于,很多的场景都在船上,在船上的收声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江上的转场也是比较困难的。


还有比如说中间有一场戏是男演员一直爬那个万寿塔去找女演员的那场戏,这个场景中录音师在关于客观声音还是主观声音上面花了很多精力,声音有塔内塔外的切换。另外,这个塔有一个特殊的声学结构,所以对于特殊场景录音师们还是下了很多功夫的。


前期录音师房涛,后期录音师房涛、郝智禹都是我的同学。他们对于《长江图》的整体空间创造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世界观。

整个声音团队创作出的声景对《长江图》的贡献最突出的地方在哪儿?能给我们举几个例子吗?

《长江图》获得金马奖最佳音效,我主要想谈谈几个方面。首先,《长江图》是一副在长江上流动的画面,声音的场景并不如实际的江上场景这么丰富,因为它大部分的背景声是比较干净的,偶尔会有一些船和机动的声音,但是要真实的体现这个空间的声音是比较难受的。所以两个录音师在后期的时候对于空间上进行了一些结构设计,不管是内景外景还是对于机舱下面的声音都做了一些设计,保持了平稳和统一的大背景,因为大部分船在行驶过程中的声音是比较“干”的,所以这也是影片拍摄中遇到的困难。

还有就是过三峡大坝闸口的那场戏,那种在隧道里的感觉几乎让人濒临崩溃的边缘,我在拍《三峡好人》和《长江图》时都经过了这个闸口。录音师当时采用了很多金属摩擦的声音和大的混响,还有一些环境噪声,整个空间的临场感特别强烈,这场戏也得到了金马评委的高度认可。

 

《长江图》其实是把一些年代感抽离了,它并没有那么多年代的符号,除了一些特指的音响和音效,录音师需要规避很多现代,当代的声音,所以《长江图》都是录音师们利用想象力创造的空间。

 

很多细节,包括船的发动机的“突突”声音其实是用了很多条的音响来拼贴出的声音,发动机的声音也会随着画面和剧情的转折,不同的节奏和气氛,完成不同的叙事功能。如果是完全是一个枯燥的马达声的话观众会显得十分的疲惫,所以这点录音师们做了很多的设计。

还有就是音乐和电影声音的关系,其实音乐也是构成整个电影声音,空间音响的一部分。这部影片中的音乐大部分都是采用海外的版权音乐。我们是希望能够找到与画面气质,音响空间,场景声音都十分契合的音乐。原来是希望能够在国内找人来写,但是很难找到类似感觉的作曲。

站在电影制片人的角度,您认为电影中声音制作的现状如何,如何看待声音制作的重要性?(前期后期都可以谈)

好莱坞其实对于声音的逻辑包括创作有着他们自己的理念,但是对于中国来讲,整体的工业技术,工业程度都不成熟,包括影片类型和影院的环放端,其实不能完全呈现出像好莱坞商业电影这种完整的放映效果。但是随着这些年观众水平的提高大家也会对声音带来的感官有所理解。

 

前期对于收声来讲更多的是更真实,更贴近于最终完成的电影的效果,环境声可能比同期声还要重要一些。同期声很基础很重要,但是后期也可以用ADR或者其他方式来替换。但是前期为后期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其实更在于收好的环境声,前期录音师需要与后期混录师等等对电影在整体上有所沟通,前期录音师需要想象到电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空间范围。

前期工作有几个方面,第一是对白要收清晰,第二就是环境声和群杂,第三是特殊效果声。这些构成了后期的素材,而且这些素材都需要有清楚的标注。再有就是要与导演对电影进行空间上的讨论,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把前期的工作做的更好。

 

对于后期的录音师或者是混录师而言,在漫长的后期工作的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是最重要的,大部分的导演其实他们都懂声音,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场景空间并没有完善的概念,比如像《长江图》,前期资料是相对充足的,后期做特殊场景声音资料花费了很多精力。不过郝智禹和房涛与导演的沟通节省了很多时间,因为画面和声音这两个创作环节是分开的,在画面的基础上导演需要展示的是什么空间,都需要沟通交流。也许它只是一个小景别,但是他需要的是一个大环境背景,如果单靠画面传达那没有办法把画外的空间补充进来。

后期的工作有几个方面需要重视,第一是完整的传达影片气质,第二是画外的延展空间,第三是特殊场景音响的控制,我认为这是一个完整的表现。大家经常会听到有些电影的声音过于突出,一部90分钟的电影如果声音太突出耳朵会不舒服。声音和音乐一样,要有起承转合,有节奏和强弱表现。电影声音是一个音响的概念,对白,音乐,环境声,效果声加在一起是有韵律的表现。


对于国内来讲,有些影院的环放条件会比较差,有些影院出现音量不够,环绕声有问题,甚至一些喇叭都不响了,所以这也是一个遗憾吧。我们在海外电影节或者正式放映之前都会仔细调试音量,检查它的环绕。


我们也期待国内的影院从硬件设施到设备维护都能有一些技术标准的提升。也许未来我们会请录音师和导演到标准影院对《长江图》做一些声音的解析。感谢对《长江图》的支持,多谢。


往期文章回顾


《长江图》访谈 房涛、郝智禹(上)

《长江图》访谈 房涛、郝智禹(下)

《长江图》中的声音制作——李硕专访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干货 ▲ | 改善低成本独立电影声音的5个建议

经验 ▲ | 你可以通过声音让大海“活”起来吗?

经验 ▲ | 《长江图》中的声音制作——李硕专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